目前分類:影音品 (7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文/藍川芥

 「這是一部不管你跟父親關係良好,或者關係不好,或根本很久沒有想過父親,但一定會讓你想起父親的一部電影。」

 獨自一個人在冬雨綿綿的路上走著,沒撐傘,撥了通電話回家裡,媽媽接的。向她問了近況,在神的保守之下她依然生活過得美好,固定的聚會,固定的服事,現在也規律的在某醫院裡當起福音志工,每層樓每層樓的唱詩歌給病人聽。

 「爸呢?他最近好嗎?有機會真的要帶他去教會!」我一反常態的多問了父親的近況,並且積極地要母親把握任何可以改變父親的機會。說這場小雨打翻了心底的聲音也罷,受電影的催促也好,是我今年向天父許下的心願之一也行。總之,我現在很想說,「縱使父親過去對我再怎麼不好,我只想要他現在,甚至未來都過得很好很好!」

 電影《父子》應該是近來看過,能讓感覺在心中延長了好幾天還深深觸動的一部好電影。放下導演筒後十七年的譚家明,重新掌鏡,夾帶著香港電影新浪潮的風格,拍出了這部頗有新意而不流於俗套的電影。縱使郭富城和林熙蕾長達好幾分鐘的短鏡床戲有點賣弄身材,過份賣弄風騷;或者片末的收尾過於浮掠而有種頭重腳輕的感覺,但是就電影本身的訴求,寫實中道盡社會底層人們的粗鄙個性與人生的無奈,都帶有歐洲藝術電影的色彩,且又比較貼近華人心態,結束得不冷調,悵然中仍充滿著各適其所,「姑且,這樣就好」的感動。

 探究親子關係的電影多得不勝枚舉,光是與「監獄」有關的仍有一堆:例如《在黑暗中漫舞》的母親為了孩子,甘願成為階下囚;達頓兄弟《孩子》中的未婚爸爸在監獄的會客室中和未婚媽媽抱頭哭泣;《攝氏零度。赫爾辛基》的父親最後在監獄裡上吊;《燦爛時光》裡的左派母親在監獄裡不敢面對小女兒;《寄信到哥本哈根》的小男孩在監獄中長大,出獄尋親;《極地重生》的父親從蘇俄東北的集中營逃出,全憑對太太與孩子的愛的支撐。

 更加雷同的還讓我想到《被遺忘的天使》裡,有一則故事就是小男孩從小被父親訓練為扒手,有時依靠他們天使的燦爛笑容行偷竊之實;有時後明明很不想要偷竊,但是一方面害怕失去父親的愛,一方面害怕被罵,所以不得已必須「偷東西」來獲得父親的認同和愛,剛才從監獄出來,就馬上又被父親唆使行竊,讓小男孩終於受不了,甘願回到監獄裡。不同於艾米爾庫斯杜力卡將悲情化為幽默的陳述手法,譚家明主導的小男孩BOY(吳景滔釋)就沒有那麼的樂天,至少從那慌張、恐懼的眼神,以及最後狠狠咬了父親(郭富城飾)耳朵的舉止來看,那更加寫實的陳述出社會底層的小孩,甚至是上一輩多數的孩子,都擁有著這樣不健全的父愛,以及非常渴望擁有完整的家庭的愛的企盼。

 為什麼才剛悔悟,答應兒子要戒掉賭博,明天就去找份好工作;然後竟在下一秒忽然停電時,立刻又唆使孩子進屋行竊?為什麼想表達對妻子與孩子的愛,卻口口聲聲都是「請再給我一次機會;再多給爸爸兩天時間」?因為人總是不知道什麼叫做愛?把短暫的感動與誓言當永恆;又他們自己根本就還不懂得愛惜自己?哪裡能愛妻子,愛孩子?

 傳統的父親總是那樣,嚴肅、律法主義、把要求當關愛、用負面的詞語謊稱「愛之深、責之切」,不善於表達內心真正的想法,愛面子,有時說是一套做又是一套....我的父親就是這樣,相信很多人的父親也是這樣。所以當我看到這部電影的劇情時,當下竟然內心裡起不了一絲漣漪,或者說我將那份受挫的感覺埋在心裡面很久很久,一直要到出了戲院坐著喘息,才真正又從舊記憶當中翻閱出「我記憶中的父親」是什麼模樣?是如何的對待我們?且現在又是如何的陌生?

 有時後在教會裡聽講道時會哭,之前多半為了自己的感情哭泣,有時為母親,偶爾才是父親。今年,我特別特別希望我和父親的關係能變好,能夠讓他明白身為基督徒的驕傲,也希望他嚐嚐主恩的愛。爸爸一定也是缺乏了完全的愛,沒人教導他應該怎麼去好好經營一個家,所以才會用這種「大家都是這樣做」的方式對待妻子和孩子。就像《陪我走到世界的盡頭》裡的爺爺對小男孩摩摩說的:「你要原諒你的父親,因為你的父親沒有可以學習的對象,他的父親很早就過世了。」所以我想原諒他,試著原諒他,更有可能的話能夠帶領他認識上帝,讓他改變那些舊有的不好的思想,有一個快樂又正面積極的生活。

 電影《父子》其實並不太著墨於父子之情,因為郭富城所演的周長勝真的是一個爛賭又超級不及格的大爛人父親。就英文片名After This Our Exile來看,比較想陳述的應該是「重生」或者「重新獲得平衡」之後的人生。所以在那種每個人都不健全的狀況下,每個家庭成員都得不到愛的情況下,硬是要維持家庭完整還不如各自分開,獲得救贖,還比較好。

藍川芥Aikaw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文/藍川芥

 「如果你不如意的時候會怎麼辦?」

 「我會閉上眼睛。閉上眼睛去懷想曾經最快樂的自己..」

 像冬陽一樣溫暖透白,影像於暗中浮現。河堤邊有微風拂動綠草,河堤上有男孩彈奏吉他製作世界上唯一的聲音,女孩靜靜坐在身旁,偶爾哼著歌曲,偶爾轉頭看看男孩映入風景的專著神情。世界像靜止的風凝住,十七年後又從心裡的洞緩緩吹送,無雜質到一種苦澀,因為承擔不起輕薄,也回不到過去,於是苦澀。

 《我喜歡你》是這屆金馬影展我所看的第一部片,導演是石川寬,演員陣容包括了宮崎葵、西島秀俊、永作博美、瑛太等,電影可分為兩部份,第一部分在寧靜的家鄉,少男少女情竇初開,穿著校服在微風輕拂且綠草如茵的河堤上談戀愛;第二部分,是十七年後的東京,當年的戀愛無疾而終,男女主角在都市因著當年「那曲子」再度重逢。他們訴說往事,且用吉他溫習當年的簡單旋律,人都成長了,含蓄卻沒變。終於,雙方好不容易才決定約出來把感受說個明白,怎料又因為另一意外,差點又錯失了人生的第二個相遇。

 我曾經聽過一種說法,日本影視最為人詬病的就是-不是極度噁心殘酷,要不就是透明純愛到一種無可介入的地步。《我喜歡你》就像岩井俊二的《四月物語》一樣,一個簡單的情愫,一句「我喜歡你」,可以含蓄到都過了好幾年,仍然死心蹋地的緊握著不放。「喜歡」當然是一種感覺,那不用牽扯到「我們一定要在一起」,或者「在一起所必須附加的更多考量」,因為喜歡,真的無以名狀,它是唯一,也來得比瞬間都還要快速。

 這是一部訴說「喜歡」的純愛電影,但是不知道為什麼,看前半段的時候,我會對那種太過刻意矜持,太過簡單的場景感到窘迫,甚至有點呼吸困難的感覺。重複的簡單旋律、重複雲朵般飄忽的不確定對白、重複的場景、重複的緩慢運鏡,乾淨到一種「就是不可能這樣」,然後差點起身走人的地步。還好後半段的都市重逢,比較快速的步調,比較多的對白,總算讓我情緒安穩了下來,並且能夠好好的做個「前後對照」。

 也許這就是導演的手法,刻意將唯美的過去製造得「過度真實」,那種白淨到容不下一點雜質,或再容入一些聲響都會成為噪音的地步。相對於十七歲時那種簡單乾淨的心緒,三十四歲時的人,就像華麗的東京城一樣,外在的一切看似明快成熟,但是內心的單純卻因著社會化而變得更加隱藏,甚至成為什麼都不是的空洞。所以這樣的「孤獨」和十七歲時的「孤獨」是截然不同的;現在的羞澀是旁支錯結、不知道自己的不知所以,而以前的羞澀反而是一種直接反應。

 撇開運鏡手法或故事鋪陳的方式,我還是對導演想藉此電影訴說「好好保守一份喜歡」的態度感到安慰。至少,這樣的電影雖然呈現了些苦澀(但人生本來就是苦澀),也在獲得一份「喜歡」、一份「至愛」、一個「真理」的苦澀中,重新提醒了觀者內心中隱藏許久的純真。就像那句「如果你不如意的時候會怎麼辦?」,電影也藉此讓我們回想到某個當年「我們曾經最快樂的自己」。

 青春就是這樣,「親吻了卻不知道為什麼會流淚?」、「被親吻了不知道為什麼要逃開?」但那樣的感覺就是因為「太過喜歡至無法承受的感動」。你說「我喜歡你」的時候,是很輕率就說出口嗎?還是選擇在很乾淨的氛圍中,然後很乾淨的讓對方無雜質的全然聆聽?我不知道現在的少男少女是怎麼傾訴愛意的?我只知道,我們以前真的都是害羞得要命、傻得要命!

 這是一部還不錯的電影,對白很少,大部分的意涵必須掌握整個運鏡和主角們的細膩表情去感受。它的提醒作用大過於治療作用,喜歡純愛電影的觀眾可以挑選來看看,也真的希望你們能夠從中去找回那個「曾經最喜歡的自己」呢!

藍川芥Aikaw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文/藍川芥

「我們的故事在時光之流中,結束又重新開始...就算一秒鐘也好,請讓時間在這一刻,停止吧!」

如果每個人都有兩個人生,可以不用在兩個方向中做選擇,可以這一個人生走得不順遂就換另一條人生去走,甚至像電影一樣死了可以復活重新來過,那當是人人都稱羨且希望的事。但是我們知道,除了耶穌真的死後復活之外;電影,始終只是電影。

年輕導演鄭有傑的《一年之初》評價兩極,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剪接手法及主客體瞬間錯置在國內較不常見,另一方面是意識流及內容鋪陳上的小小實驗。大部分的觀影者及影評的確都給予其高度肯定,但當然也有一部分的觀者無法接受這樣的呈現方式。不過至少對於看了兩次《一年之初》的我而言,是真的要給導演拍拍手鼓勵的說,國片的春天真的來臨了。

這部電影利用五段故事的拼接,以類似《衝擊效應》的相關串聯,藉由段落與段落,還有時間空間上的對應,衝撞出友情、愛情、親情之間的疏離與無奈。電影從第一個建立鏡頭開始其實就是劇中導演立翔所拍的第一個電影構思,既是電影也是真實。但是因為立翔本身隱藏了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譬如他後來聲稱自己是偽善者,他是人渣等等)加上對父親的恨意,肇始他的個性憂鬱,連帶著拍攝出的電影也顯得灰暗,結局捉摸不定,最後甚至走上死亡的路途。

但是因為是拍電影的關係,所以立翔覺得這樣的結局不好,他可以選擇重拍。藉由與蝴蝶的相遇,以及全劇中有點無厘頭但卻是最重要的「過去、現在、未來」的此路不通的四人對話,讓立翔能夠在一個意念轉換間,就讓他想拍攝溫暖、正面,且充滿彩色的結局。

其實整部片所要傳達的意念很簡單,那就是懷抱著希望,我們就能等到希冀的美好未來。就算未來看起來充滿黑暗,但因為「未」「來」本來就是「還沒有來」的意思,所以等黑暗通過,前方就是一片光明燦爛。

像是一本勵志小說的電影翻拍,我不知道看懂的人多不多,或者能夠將這個意念長存於內心的人又佔了看的懂的幾分之幾?但是對於我而言,這樣的電影內容廣度夠,但不夠深刻;然而它卻也像是一種儆醒,連帶的讓我想到了很多聖經的教導還有來自神的信息。而這種關於懷抱希望、衝破困境的根本思維,也瞬間構連了我的生活,我的工作,還有未來的人生計畫。

這樣提醒人們要懷抱希望、充滿遠景的電影其實很多。但多數的電影只告訴你為什麼我們要正向思考、積極樂觀,那無非是因為意念轉換後,我們就可以活得美好,自己的人生自己掌握。但是電影並不負責教導人們「應該如何正向思考」,因為除了方式千偏一律,另外就是無法用短短一百二十分鐘的電影來告知。

我們的故事在時光之流中,的確常常結束又重新開始;我們也常常希望美好的事物能夠瞬間停止,哪怕是一秒鐘也好。但城市的人們在這種時而快樂,時而沮喪,時而興奮,然大部分時間其實如置身荒野般知覺麻痺的迴圈裡,難道受得折磨還不夠嗎?那還要靠多少書籍?多少電影?多少娛樂來像嗑藥一樣,讓自己暫時又恢復知覺的懷抱希望,然後過了兩三天又回歸到憂鬱陰暗裡?

這部電影本身並沒有錯,只是衍生出觀影者到底是為了純粹看電影磨時間?或者想從中獲得電影的技術與知識?亦或是更高層次的人生哲理?如果是最後一項,那我真的是要說,還有比這個更好的方式讓你的生命找到出口,讓你的喜樂與未來充滿永恆,因為你自己一定有這種感覺,為什麼我接觸了很多新穎的人事物,但是心裡面還是不快樂?或快樂不能持續永恆?

藍川芥Aikaw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文/藍川芥

 「人生中最大的快樂是什麼?那莫過於和親生骨肉之間的互動,所編織出的歡笑淚水。」

 如果說它是同志片的話,那一定如法國媒體所說的,「它大概是近年來唯一不用靠裸露而大賣的同志電影!」老實說,我自己對同志片是滿排斥的,尤其是男男之間。所以要我自己掏腰包走進電影院裡觀賞一部同志片,那的確是非常的「希奇」。我並不預期它是不是會有裸露的鏡頭出現,但就是衝著影片介紹所強調的,這是植基於同性戀的話題之上,實然是探討親子之間互相包容、互相體諒的愛,所以我在經過了好一陣子之後,終於還是接受了它。

 查克生在魁北克的一個傳統家庭裡,五個兄弟中他排名老四。在聖誕節誕生的他,一直被父母視為上天所恩賜的特別禮物,尤其是表面嚴厲、心中卻對他疼愛有加的父親。然而,在男人世界中長大的查克,很快便發現自己的與眾不同,他顯然並不是父親心中所企盼的男子漢。查克深愛著他的父親,因為這份強烈的愛,使他不得不在成長的路上埋藏自我,好使自已看來更符合父親的期望…。只是當街坊間盛傳查克其實喜歡同性時,查克的父親對此非常難以接受,父子倆於是面臨了痛苦的抉擇…。

 出埃及記二十章12節有言:「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神所賜的地上得以長久。」其實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就一直想到我和父親之間的關係。查克的爸爸親吻查克,或者帶著他到處兜風旅遊的畫面,送他禮物,又會一起歌唱、擁抱的畫面,在我和我父親之間,應該只停留在我五歲之前住在花東的那段時光。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搬回嘉義之後,關於我父親的印象就是充滿了嚴肅、生氣、冷漠,還有斥責的眼神。雖然到了現在關係是好了一些,但那仍好比瘋狂的Electronic和Bossa Nova要兜在一起,還是困難重重。我常常會懷恨,也常常覺得父親做的很多事情都是錯誤的。聖經雖然教導說,父母親就是 神在地上的代表,我們當尊崇、侍奉父母的誡命。但我還是不知道如何去化解雙方的界線?或者說,彼此坐下來好好聊聊,不只是我聽得進他的話,而是他也能聽進每個孩子想要向他傾訴的每句話。

 無關乎性向的議題,其實很多孩子在成長的階段,就如同查克一樣,會想要迎合父母親的期望,希望達到他們的要求,討他們歡心。但是,並不是每個孩子都願意這麼做,更何況是,沒有爸爸媽媽的孩子們,他們連取悅的機會都沒有。這種問題在於中國以傳統儒家精神為出發點的國家,但現今卻走上離婚率超高的時代,應該更感同身受才是。

 「你怎麼忍心把你的孩子丟下?」
 「你怎麼忍心將自己的未完成,原封不動的轉移到孩子身上?」
 「你怎麼忍心拋下你的父母?」
 「你連家人都不愛了,拿什麼去愛這世上其他的人呢?」

藍川芥Aikaw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藍川芥

 「你是在探索秘密嗎?探索秘密前,要先探索那個人的靈魂。而探索靈魂,則需要先了解所謂的內在。」(燦爛時光─馬迪奧)

 好久沒有一部片,好看到令人難以下筆,就算是看了第三次,我還是不太知道該從何談起。因為那故事太過深刻而壯麗,因為情緒已非白紙黑字可以清楚描摹。但是這次我選擇寫下來,因為剛好情緒需要一個出口;因為剛好,我想要說說什麼。

 義大利大導演馬可圖里歐喬達納(Marco Tullio Giordana)的《燦爛時光》(The Best of Youth),片長六小時零六分,。緩拍的鏡頭運行著詩意般的長篇小說,光影纖細的補抓成就著美好的影段。《燦》片裡濃縮著《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藍色情挑》+《國王與皇后》+《變奏曲》的影子,生老病死,喜怒哀樂,期待與失望,鮮明與無奈等全都道盡,整片反應著義大利以及人們的歷史命運,而最大的宗旨除了探索人們深藏的秘密外,無非是遙遙呼應尼古拉以及姪兒安德烈的那句話:「眼前的一切,真的很美好!」

美好之一─Fausto Leali〈A Chi〉

 馬迪奧和喬珍在投幣式點唱機點前深情相望的那景,一直都是我最喜歡的橋段。我不知道為什麼那場景會令我再三動容,硬是要把浮士托尼利的〈A Chi〉(誰能)找到,然後反覆的聆聽,讓自己一而再,再而三的陷入那氛圍中,好像靈魂都飛離了身體浮到半空一樣。那是一種心有靈犀的感動,就算什麼都不說,也可以透過眼神的接縫,讓靈魂都因著歌曲而溶化,然後交合在一起。

 我喜歡那種感覺。那種彷彿戀人,什麼都不作,只是襯著音樂坐著對望一個下午,也感到心滿意足的感覺。「我喜歡看著你,因為看著你的益處,遠遠大過了看著自己的益處,所以我願意失去能感覺自己存在的感覺,只想單單望著你,感覺著你。」我一直在尋找這種感覺,而且是持續的,不是短暫的激情。而我也相信我一定可以找到這樣的美好,因為我現在是這麼的信靠祂。

美好之二─馬迪奧之淚

 馬迪奧和尼古拉知道父親病危的消息,連夜飆車想趕赴見父親最後一眼。因著情緒的失控(這對馬迪奧來說簡直就是家常便飯),馬迪奧與脾氣也甚不好的茱莉亞在車內大罵,後來馬迪奧終於在路邊停下車,氣得奪車門而出。尼古拉追著他問「你是怎麼了?你回答啊..回答啊..回答啊!」馬迪奧轉過身來,但當時的他已經泣不成聲、淚流滿面。

 表面堅強、個性古怪的馬迪奧,一直是其他人「調查」的對象。沒有人知道他在想什麼,也許就連他自己也不清楚自己的心思意念。他的眼淚、他的不安、後來對美拉莉的欺騙,甚或是謎樣般的死亡,隱約暗示著當時義大利人們的孤僻、孤獨、對未來對自己的捉摸不定。然而,居住在台北城的我們看著電影的同時,是否也依稀感覺到,我們身旁有好多的馬迪奧。他們不知道在想什麼,他們的行為不定,甚至行蹤成謎。「自由的代價竟是死亡。」這是一種調詭,美好的電影讓我們知道了,應該適時的侷限他人的自由,愛他們,也拉他們一把。

美好之三─母親擲書的傷心

藍川芥Aikaw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文/藍川芥

 「看見的,看不見了。夏風輕輕吹過,在瞬間消失無蹤,記住的,遺忘了。只留下一地的微微樹影....」(幾米─月亮不見了)

 每個人都有一個,或多個鍾愛的事物,也許是書籍,也許是宗教信仰,也許是親人,甚至是愛人送的小物件。那鍾愛的事物,宛若慾望的象徵,獲得了,滿心歡喜;失去了,卻也心如刀割。

 鞋子不見了。友情消失了。母親的笑顏不見了。溫暖不在了。網路不見了。彷彿世界毀滅了。地球再也開不出一朵小王子的玫瑰花。似乎自己也慢慢地。不見了。

 由臺北市政府社會局補助台灣愛鄰社區服務協會「白絲帶工作站」針對青少年所拍攝的《鞋子不見了》,正是一部從「網路症候群」出發,進而延伸出更多社會議題的關懷短片。它讓我們了解到將「慾望」擺錯的懊悔後果;也帶我們重新檢視,什麼才是我們應該珍惜,應該多「定睛看顧」的事物。

 《鞋》片敘述一位單親的高中生陷入網路電玩,藉此逃避現實生活中變化的故事,本片邀請了金鐘獎女配角得主楊潔玫飾演片中男主角阿光的母親,透過平實、溫馨、感人的劇情,讓青少年、父母、師長和社會大眾對「網路症候群」有一個絕佳的提醒與省思。

 前PC HOME的總經理李宏麟曾經說過:「網路是一個鏡址,網路上的怪現象,就是網路外的眾生像。」根據「2006台灣青少兒網路使用調查報告─探討國小三、四年級上網習慣」調查報告發現,國小的中年級學童學期中平均一週花在電腦網路的時間至少有10小時以上;學童在學期中間上網主要是玩線上遊戲佔34%(此查詢資料其實只佔19.8%)。於是我們看到許多青少年沉溺於網路世界,在虛擬的電玩世界中尋找自我價值;在氾濫的色情網站中尋找短暫的感官慰藉;在繭居小屋中尋覓《電車男》的夢幻戀情;在交友、網拍、無邊無際的瀏覽頁面中,巴望著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尋找快樂。但是為什麼,慾望就像填不滿的洞,愈深入,但也愈空虛;好像得到了什麼不是嗎?但實際上卻也失去了什麼呢?

 所以我們看到片中的主角阿光,想藉著網路來暫時的逃避現實世界。網路電玩的「琥珀靴」比同學的白布鞋還要值錢;與冰冷機器的感情比家人、同學還重要;羽球打不好沒關係,電玩打得好就好;學業輸人不要緊,虛擬爭戰一對要讓人人「叫我第一名」。但是我們看到阿光一心想在電玩世界中建立自己的信心秩序;卻不斷的在現實世界中失序。況且就算阿光知道自己不應該再沉溺於網路世界,但是心這麼想,身體卻不這麼作。慾望的牢籠,總像撒旦對抗著天使,靠著「自己」,永遠無法順利逃脫。

 不能靠自己,那要靠誰呢?靠父母、學校好好的教育孩子;靠朋友應相互的關心砥礪,讓現實的世界比虛擬世界更受歡迎;靠媒體負起社會教育的責任,杜絕不好的網路風氣;並靠著造物主給予人類的愛,去化解一切的罪惡、加倍關心現在的青少年,解救每一顆需要被愛澆灌的心。

 琥珀靴不見了;白布鞋找回了。敵人不見了;朋友親近了。月亮出來了,母親的笑容像天堂降臨的慈愛光芒;阿光笑開了,我們都應該捨棄罪惡的慾望,擺脫虛擬、回歸現實,教真愛定睛擺上,讓世界被重新迷戀。

───────────────────────────────

藍川芥Aikaw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藍川芥

 「對於這個世界,我一無所知;而關於這一點,我也並不確切知道。」─蘇格拉底(西元前469~399)。

 兩千四百年過去了,對於這個世界,許多人仍然一無所知,關於這一點,仍然也不那麼確切知道。所以KUSO、奇幻、奢華、不按牌理出牌、破格、魔幻、繽紛多元等等,成為了混亂世代中「秀自己」,甚至「找自己」、「作自己」的必備元素。《下妻物語》正是挾帶著這些元素而來,直擊常人的視覺神經,並為流行文化與個人主義注入了另一種思考層面。

 《下》片在2004年於日本甫推出之時,即造成了一股轟動,隨後在香港電影節以及第七屆台北電影節也同樣佳評如潮。跳脫寫實、奇幻、卡漫的單一類型,並企圖將之結合起來,成為了許多日本廣告人跨行當電影導演的一種「本能」或者「創新嘗試」。從關口現的《變態五星級》到中島哲也的《下妻物語》、短片《Rolling Bomber Special》,以及石井克人的《鯊皮男與蜜桃女》,其實都是一個好題材碰撞到好腦筋而激盪出微妙火花的實例。他們共同的特質皆是在一種非寫實、誇張、歡慶的氣氛下,加諸深刻的腦海印象予觀影者,好讓場景在他們的夢中呈現,讓論述的層次在精神中被解構並再建構。
 
 《下》片的敘事結構如同托鐸洛夫(Tzvetan Todorov)所說,「所有的故事皆始於『平衡』,一切對抗的力量皆處於均衡的狀態,平衡會被一系列的事件打破,導致不平衡,最後再回到與原況不同之平衡做為結束。」這是基本的說故事典型,更可適切的套用普洛普(Vladimir Propp)的七種故事角色分析。所以《下》片基本上,是從桃子(深田恭子飾)被「賦予人生」的平衡開始,直至找到「延續人生」的平衡結束。這就像是其他影中人(草莓、父親、奶奶、超商老闆等)的人生一樣,他們多是安祥的來到世上,但必定會遭遇各種不同的考驗,傾斜著他們的平衡;然而健康的心態是企圖再次平衡自我的內心與人生方向,這是一種應然,也像極了每位觀影者的人生縮影加強版。

 「人在面臨幸福時會突然變得膽怯,抓住幸福其實比忍耐痛苦更需要勇氣。」這句話是貫穿整部電影的論述中心。一共在電影中出現過兩次,一次是對媽媽說,一次是桃子對自己說。而這句話從小學時代的桃子口中說出,無非是從「成年人的弱智」與「童真的聰慧」中作出了「人生失衡」與「失衡狀態」的強烈對比。

 這種從「平衡」到「失衡」,再從「失衡」到「平衡」的操作方式,其實是不斷的出現在《下》片,它基本上是由無數個類似的情節來串接起著個故事。從一開始的生世交代;草莓(土屋安娜飾)到桃子(深田恭子飾)家買仿製的VERSACH的初遇;在小鋼珠店被「一角獸龍二」搭救,再到桃子變身暴走女,於牛久大佛前解救草莓免被家法伺候等等。導演中島哲也不斷利用快速切換的鏡頭,搭配上無厘頭的對話、再巧妙加入令人莞爾一笑的特效與卡漫動畫,讓整部電影宛如就是真人版的KUSO漫畫般,充滿著華麗慶賀,沒有一絲冷處,且讓非寫實的故事也能在近乎寫實的人生哲理下結束,這是《下》片能成功讓觀眾們「失衡」的眼球回歸到「平衡」的現實反思中的成功操弄方式。

 再回到兩位主人翁身上來看,如同先前說過的,他們基本上都是從被「賦予人生」的平衡開始,直至找到「延續人生」的平衡結束,他們的穿著(桃子是一身洛可可時代的Lolita娃娃裝;草莓是一身閃亮暴走裝)基本上已經呈現出他們腦海中對自己的認識的圖像。愛上Lolita娃娃裝的桃子基本上是一位逃避現實,但卻又勇於作自己的角色;而草莓也是一位逃避現實的典型,她雖然一味的模仿,但卻完全是照著被模仿者的路子走,看似特立獨行,其實自我定為薄弱。上述的「失衡狀態」是隱性的,就像現代的年輕人一樣,追求著時尚、唱R&B、跳Hithop、整身閃亮拼貼裝、外加KUSO搞笑對話,他們認為那樣就是酷,就是作自己。這是「個人主義」的大張旗鼓,是電影帶給許多人的迷思(myth),但其實這趟「個人主義的華麗暴走」卻有其更深值得伸張的部分。

 「看著草莓的臉,我突然很想哭,那種原本連看著野生動物死去都沒感覺的我,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桃子幫草莓在特攻服上刺繡);「為什麼你要告訴我妃魅姑身上的特攻服有刺繡?因為妳看起來好像沒什麼存在感…」(草莓向桃子解釋妃魅姑虛構一事)。他們對於這個世界仍是一無所知,但卻在彼此的友情當中從兩個單獨的個人主義找到了「團體生活」的需要與益處。穿插卡漫的《NINA黑眼圈》是;卡漫改編的《NANA》是;而《下妻物語》亦是。人要突顯自己的個人存在價值,仍是需要適時的依靠,在對的人身上相互學習與琢磨,那縱使未來仍是一無所知,但至少通往幸福的道路不會迷失方向,且相信會,一直來,一直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藍川芥Aikaw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藍川芥

幾年前,因為研究所的一門電影理論課程,將我帶入了電影的藝術殿堂。我很少看書,很少去畫展或舞台劇,偶爾去河岸留言或小客廳,除卻音樂和籃球之外,生命中最大的興趣就是看電影。

於是乎,從我「懂得」看電影以來,許多大大小小的影展絕對逃不過我的眼目。以前因為有上電影相關課程的關係,看電影會莫名的輔以很多理論來賞析,而且越冷門的片越喜歡看;現在比較不同的是,看電影變成一種自我人生的觀照,不再那麼學術,也多了點會挑選「具正面意義」的片子來看。

好幾年過去了,參加影展或平常觀看電影,從一個人,到兩個人,偶爾很多人一起,再回到現在的一個人。雖然愛去的電影院就是那幾間,雖然進入那些充滿許多回憶的場域,是充滿煎熬的。但我想,電影的魔力真的是到達「忍著回憶的痛苦」也要踏進去的那種地步。所以,我愛電影,現在愛看,以後勢必也是。

第八屆台北電影節,是我第一次一個人要趕那麼多場電影的一次,以前有情人,有朋友一起,但還好,我早已經習慣一個人看電影。這次一口氣挑了十六部來看,雖然還有很多想看,但囿於時間必須割捨,以下就是我準備要去看的片子:

0624 
隱藏的黑夜(新)10:30

0625 
偷腦(豪)13:00
愛情快跑(豪)15:00
一年之初(中)17:30

藍川芥Aikaw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文/藍川芥

 「我向埃及人所行的事,你們都看見了,且看見我如鷹將你們揹在翅膀上,帶來歸我。」(出埃及記:19:4)

 這是電影一開始,引自聖經的一句經文,「我」指的是上帝。你要說這是開場的醒題可以,要說這是貫穿整部電影的中心脈絡也行。總之,這是部架構在以宗教為背景的愛的故事,愛的彰顯充斥在人物間的血緣、國族、宗教、種族等等衝突與平反之上。若甚了解猶太教與基督教的歷史或教義,對於故事的體會會更為深刻(當中出現許多與聖經相關的信息,牛奶與蜜、40年、摩西計畫、亞當的膚色等);但別擔心,除卻宗教的色彩,關於人道、關於認同、關於愛的議題,我想每個人看了都會感同身受,因為自始以來,我們都存在著這些問題,尤其是台灣/東方人與歐美/西方人的衝突,關於認同、關於歧視、關於救援,也隱隱約約涵蓋在這些議題當中,足以發人深省。

 《緊握生命的希望》有著導演哈杜‧米赫羅 (Radu Mihaileanu)自己的童年色彩,是讓飾演母親的阿貝卡西絲(以色列天后級演員)動容的故事,也一舉拿下2006年奧斯卡「最佳劇本獎」(也同獲柏林影展觀眾票選獎、最佳歐洲電影等)。片中描述1984年,戰火連天的衣索比亞,小蒙(Salomon)一個九歲的黑人小孩,住在貧困至極的蘇丹難民營裡。這時一個以色列與美國的聯合組織Falashas,希望拯救衣索比亞的猶太教孤兒,將他們安置在以色列生活(劇中稱為「摩西計畫」),小蒙的媽媽雖然是個虔誠的基督徒,但是在得知這消息後,為了讓孩子有機會活下來,於是囑咐小蒙裝成猶太教徒,並且宣稱自己是孤兒。「go, live and become…」是母親對他最後的叮嚀,亦傳達著身處困境的人們心中最深的期望。

 此片敘事按著不斷衝突、不斷解決;再衝突、再解決的線性結構進行,大量的中近景拍攝臉部與眼神,更是直接的將主角內心的各種情緒表露在觀眾眼前、直擊心底。主角小莫所受到的衝突真是無所不包,從九歲時開始,就因哥哥保護小莫而慘死在他人手裡,心底就有了個小陰影;後來不明白母親為什麼「逼」他走,並自認為一定是自己犯了什麼錯,所以哥哥死了,母親一定是不喜歡他,還要他「出人頭地」才能回來─這無疑是造就小莫整個人生最大的心理障礙;後來的隱藏基督徒身分,學習猶太戒律;在學校受到不平等的待遇;與白人女孩結婚而遭到對方父母親的不認同的憂慮;到警察局向警察告解自己不是猶太人的隱情;在戰爭中遇到「救自己人也要救敵人傷患」的內心衝突;還有不斷在自我心中浮現的「我是誰?」等問題,全部集中在這男孩的身心裡,像一顆快被擠壓而致變形的氣球,一不小心就會爆破,然後灰飛湮滅。

 「愛,是需要冒險的(我們可以決定自己要不要冒險),但無法幫他人決定該怎麼愛。」爺爺這麼跟小莫說。愛從己出,以及愛能平撫一切傷痛、抹除一切界線的道理,無非是化解一切衝突與罪惡的根本,也是此片所要宣揚的中心主旨。所以我們看到寄養母親雅爾不斷的用愛來教導小莫,用愛化解衝突,也讓他知道「什麼是愛」。當中最令我動容的便是雅爾在眾人面前舔小莫臉上的青春痘以證明黑人也是人、是健康的,不應該受到歧視的待遇;其次,雅爾默默的觀察小莫的行為舉止與心理狀態,還去學習蘇丹人的習俗,終於突破小莫心房,終在某個晚上,讓一向「拒絕吃飯以示抗議」的小莫乖乖的吃下養母為他作的菜餚,當他多吃一口飯,就象徵著多接受了一份關愛,雅爾哭了,我們也都為之紅了眼眶。

 《標竿人生》第十六章這麼的說到,「(當你死去),當你進入永恆,你必須留下一切,所能帶走的就是你的品格特質。」而這個品格特質,不會由你累積的金錢、房子或豐功偉業來衡量,而是經由愛表達出來的信心來看待。愛是一種關係,需要付出時間去建立這良好的關係,無論在親情、友情、愛情,或對神的愛之上,那會是一種犧牲,也是會是一種專注,以致於忘了自己存在的終極表現。

 所以我們從雅爾的眉眼舉止間,看到她對小莫流露出宛若親生母親的關愛;看到爺爺與族長對小莫的諄諄教誨,形成另一種愛的形式;莎拉對小莫的愛,不在乎他是白人、黑人,或者紅人,也不在乎家中父母對對小莫的歧視與不認同,她將耳機的另一頭放在小莫的耳中,彼此聽著情歌〈Every time〉、輕輕相擁,她說:「我就是愛你這個人。」還有什麼比愛能賦予人們更多的希望?所以小莫在這些愛的澆灌下,成為了醫生,也終於回到自己的國土上,找到了失散多年的母親。

 生命是土,希望是月光,小莫常常光著腳鴨踏在異國的土地上,抬頭望著皎潔的月,他在緊握生命的希望。回想自己,當我們明明接受到許多愛,被愛充滿的時候,為什麼我們還流淚?那除了感念現在之外,還包括了憶起當時的種種景況,才想到,原來那就是愛;原來隱約之中,我們都還是有一塊傷疤存在,不痛了,也不會消失,只是需要更大的愛能,來遮蓋、來修造,直至再次的豐滿溢出,並幻化出另一種生命美感。

 我現在的生活,充滿著許許多愛與關懷。在受過許多磨難或疑問,然後獲得了解答及填補的時候,只要接受到正確的信息,轉變就會很快速,且信念也會很堅定。因為我知道愛的感覺是什麼,受傷的感覺是什麼?所以我不會再去犯同樣的過錯,也學習著如何發揮愛能,更加恆常久遠。身上的傷疤不會不見,但順著這道痕跡,緊握生命的希望,用愛換著角度想,痕跡也能勾勒出一朵美麗的浪花。不只在皮膚表層,也在我們曾經受傷的心海裡。

 希望如果有機會,時間允許,你們真的可以去看一下這部,關於愛的故事,保證值回票價,不須此行喔!

藍川芥Aikaw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8) 人氣()

文/藍川芥

 如果你是關心社會,想讓世界更美好的人,你應該看這部片;如果你是新聞系或傳播相關工作的人們,除了當年必看的《大國民》之外,現在你更應該看這部片!

 由喬治克隆尼出資自編、自導、自演,並在此次奧斯卡金像獎與《衝擊效應》、《斷背山》同為角逐桂冠的《晚安,祝你好運》,其實是一部仿紀錄片的電影。導演刻意以黑白底片呈現復古美感,除了讓觀影者彷彿置身50年代山雨欲來風的詭譎氣息外,更藉此烘托了男主角愛德華蒙洛(Edward R. Murrow,大衛史翠森飾)的崇高形象。

 《晚安,祝你好運》是描述美國50年代恐共氣氛下,威斯康辛州的麥卡錫參議員趁勢崛起,隨意指控、誣陷無辜同僚及官員,讓全國陷入一片白色恐怖,人人自危。就在這樣風聲鶴唳的環境下,六名哥倫比亞電視台的記者挺身而出,揭穿麥卡錫製造恐怖,壓迫媒體和人民言論自由的卑劣行徑。儘管被國家機器強力打壓,但六名記者仍嘗試扳倒麥卡錫,希望成功捍衛真正的新聞自由與民主真意。

 我本身是學新聞出身的,離開學校幾年,再看此片,其實感觸良多。當年上新聞學的時候,曾義憤填膺、慷慨激昂的寫下許多評論,並希望有朝一日能秉持所謂的「精確新聞」、「深度報導」、「新聞倫理」,作一個真真正正的新聞人。後來我到過電視台、報社實習,也從學長姐、同學當中了解到,新聞工作的「現實」真的是與老師所教的「理型世界」差之千里,尤其是在號稱全世界媒體密度最高的台灣這個小島上。

 台灣的電視節目,或者新聞報導,我覺得一直以來都沒有進步,煽色腥的話題依然當道;扒糞、揭露的新聞依然是頭條;人民「知的權利」以及新聞「第四權」的觀念依然界線模糊;只是感覺新聞台跑馬燈的來回交錯更靈活了些;然後政府有天應該會同意新聞台可以跨足報名金鐘獎戲劇類獎項。

 這部電影的適時拍攝,除了呼應麥卡錫五十年檔案大曝光之外,其實也間接的給予我們現代光怪陸離的社會一個當頭棒喝。資深媒體人楊照、張大春、唐湘龍、莊開文;知名政論家江岷欽、胡忠信都一致熱血沸騰,大力推薦;甚至連一向內斂的前立委沈富雄都大聲叫好?工運領袖鄭村棋更是直接點名李濤與鄭弘儀,「建議」他們兩人都該好好「研究」一下這部電影。我才在想,裡面其中有多少人,或許仍是造成現代台灣媒體亂象的共犯結構之一呢!

 我無法直指台灣的媒體應該怎麼作才能從亂象中走出來,因為我相信他們都比我更清楚怎樣才是對的,什麼是客觀與公正的報導,什麼是純淨新聞,什麼才是所謂的新聞,我想他們一定比任何人清楚。只是在上下交相賊的這個時代,沒有人敢像記者艾德華‧蒙洛(Edward R. Murrow, 大衛史翠森飾)和他的節目製作人佛瑞德‧芬德利(Fred W. Friendly, 喬治克隆尼飾)一樣,敢仗義執言,敢維護正義與真理。我指的是,真正具有影響力的那些媒體人。

 感謝喬治克隆尼為新聞/傳播系拍了一組好教材,我相信那定是他不希望這個世界再繼續這樣「瞞天過海」下去;最後,引述電影最後,愛德華.蒙洛那段扣人心弦的演說作為結尾(當時他的節目已被調至冷門時段),相信定能更清楚了解到此部電影的精神所在:

 「那些認為"人們不會看這節目,他們不感興趣"或"他們滿足現狀,漠不關心"我只能說,以一個新聞記者的觀點,有足夠的證據反駁他們的主張。」

藍川芥Aikaw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文/藍川芥

 「我望著他,他的眼睛現在正對著我看了,他看著我。我們互相凝視的剎那,一陣熱從我體內擴散,雖然如此我還是直視著他,直到最後他移開視線,清了清喉嚨。」─《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是17世紀荷蘭國寶級畫家維梅爾(Vermeer)的名畫,後來由崔西.雪佛蘭(Tracy Chevalier)透過觀畫而虛構了同名小說,並由彼得韋伯 (Peter Webber)拍出此部電影。畫中女孩葛里葉(Scarlett Johansson飾)原是17世紀繪畫大師維梅爾筆下「家中的女僕」,少女因為心儀大師的才華及天生對藝術的敏銳,有機會接近大師,女僕工作時的身影神韻,激發維梅爾(Colin Firth飾)的靈感,最後她成了畫中的模特兒。

 為什麼一個女僕配戴珍珠耳環?或者說,一個女僕戴上珍珠耳環,為何能流露出超凡的神韻?「妳和孩子們不是這個繪畫世界的一部分,你們本來就不應該是;而她卻是。」其實這也直接道出了主人維梅爾後來對整個世界的價值觀,甚或映照出畫裡所應呈現的本然真實,而單純的女僕與象徵純淨無暇的珍珠耳環,剛好成為了意義背後的象徵符碼。

藍川芥Aikaw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誰來陪我一起活下去

劇情介紹:

15歲的少年修二在哥哥犯下縱火案後,經歷了校園的暴力,欺凌,被社會的孤立。家庭的崩解,性的起萌與殘酷的謀殺,迫使他短時間內壓縮成長,如同疾走般衝撞到生命的終點。少年一路上忍受著不被外人了解的孤獨,只求能跟唯一心靈相通的少女一起活下去…

本片改編自日本直木賞作家重松清的同名小說,而導演則是獲得包括柏林影展等世界各大影展特別獎項肯定的日本新銳導演SABU。而飾演主角修二的則是日本傑尼斯偶像團體「NEWS」中年紀最輕的手越祐也,其他還包括豐川悅司(跟我說愛我),中谷美紀(電車男)等日本一線實力派演員。慕前幕後的豪華陣容使本片在日本話題不斷。

某地存在著[濱]和[沖]這兩個緊鄰的區域。修二(手越祐也)是住在「濱」,心地善良的少年。而圍繞在這個少年身邊的還包括從外地來的凶惡流氓「鬼健」,而鬼健的情婦,同時也是修二的性的啟蒙者,則是成熟妖嬈的「茜」(中谷美紀)。另外,自小父母自殺身亡,總是以偏執的角度看世界的孤獨少女「惠理」(韓英惠)則和修二之間有著淡淡的戀愛情愫。在「沖」建立教堂傳教的神父(豐川悅司)則扮演引導修二和惠理的角色。然而神父其實背負著不可告人的過往…

修二的哥哥修一在不堪挫折下犯下了放火的案件,這也致使修二的家族因社會的壓力而崩解離散,修二的命運齒輪從此狂亂疾走,震撼的結束。在無法想像的孤獨中,只為了「與人有所連繫」,少年拼了命地希望掙脫絕望的深淵,其中盡是少年的哭喊與努力刻畫出的生存軌跡。這個故事捕捉了少年期的真實面貌,刻畫大人早已遺忘的青澀與孤獨。在如同反射出少年心境,帶著鄉愁的背景與絕美的影像中,本片以「注視著少年的神的眼睛」來描繪這個故事。

藍川芥Aikaw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文/藍川芥

 看《深海》之前,我知道因為李欣芸幫忙配樂的關係,連帶著電影的英文名字就用了「Blue Cha-Cha」這幾個字,另外我還想到了張學友的〈深海〉這首歌,還有買票前發現櫃檯旁一堆深海的電影海報讓人想偷。

 看《深海》的時候,我發現這電影真的很「鄭文堂」,對白不多,配樂好聽,運鏡緩慢行進於寫實與象徵當中,擅長捕捉動作與情感的細膩之處,但是我已經有點不習慣這種「研磨式咖啡」般的節奏與步調,還好結尾仍算美好。

 看完《深海》之後,套用蘇慧倫於劇中常說的那句話:「我就是無法將腦中的那個開關,關掉。」所以精神還在彌留狀態,整個世界彷彿和我隔絕般,一直到現在還是。於是腦海中開始出現《生命最後之旅》、《夏之雪》、《藍色情挑》、《藍色大門》、《夢幻部落》、《沒完沒了的夏天》、《那年夏天,寧靜的海》、《如果.愛》等等片中出現的海。我想著他們的共通處,還有「海」這個題材或場景為什麼百拍不膩?後來想想,其實答案很簡單,因為─海就是人生。

我們原本都只是簡單的,一片海

 如果硬要牽扯到我們生命起源的話,其實母親的羊水,就是孕育我們生命的那片海。溫暖,平靜,孕育著未來不可知的神秘感,這也是讓我們喜歡看海的緣故。

 所以每個人都喜歡看藍色的大海,平靜無波,或微微海浪閃爍著夕照的波光粼粼。而我們的感情,原本也是單純得如那片海,所以佩玉(蘇慧倫飾)會說:「我喜歡你身上的味道(就深深愛上了對方)。」、「我只是喜歡和你在一起,我哪裡錯了?」;而小豪也會說:「愛妳....愛妳啦!」、「相信我,一切都會很美好....」這些話。

 人都會渴望情感的依附,喜歡簡簡單單的愛情,然後起先會輕輕的用手觸碰,感覺有夕陽曬過的溫暖,更進一步會想一躍而入那宛若母親羊水的大海裡。可是越往海裡跳,才知那片深藍的深不可測(尤其那句女人心似海深更是貼切),那是一種難以逆轉的深淵,是孕育靈魂的夢境,也是一種人生的必然,經過。

潛入深海的必然,經過

 「人生有所缺陷,那是必然的經過。」看著佩玉(蘇慧倫飾)、安姐(陸奕靜飾)、小豪(李威飾),以及玩具商人(戴立忍飾)的人生,有的剛起步,有的世故,有的憂鬱,有的天真,他們演的是市井小民,是他們自己,也是觀影前的我們。他們當中沒有一個人懂得什麼是愛,他們懂的愛有著各自定義,所以人生的愛情才會像跳恰恰,忽前忽後,忽快步忽轉身;所以愛情也才會像深海,翻騰、彌留、平靜,且殘酷。

 如果我們互不說話,但是能夠擁有世界上共通的感知的話,那必然是擁有「佩玉」這種人格的因子,以及可以探到深海靈魂的一對眼神。佩玉是個很典型的女性,許多女生和她一樣,會因為某種單純的感覺全心全意的喜歡上對方,將對方看作是藍天,而她自己連著藍天的大海。但事實上人心並沒有那麼單純,或者說單純但並不那麼契合,再或者因為必然的世俗化因素必須變得不單純所以難以契合。交往初期只看到海平面的美好,交往之後才是真正潛入深海進行靈魂之旅的開始,所以容易受傷,或必然要受傷,或必然有憂鬱症,或必然有關不掉的眼淚和想念。

藍川芥Aikaw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妳是誰,妳是誰,忘了愛過我,
心為妳醉,心為妳碎,為妳執迷不悔。
愛曾經存在或只是我的感覺,
怎麼妳會忍心,把我忘記!

文/藍川芥

 親愛的D,終於,我利用昨天晚上一些事情告一段落的空檔,將早就燒錄好的電影《如果。愛》開啟來看了。其實你說得還真準,那是一部讓有類似經歷的人看了會動容落淚的電影,所以不瞞你說,我真的有掉淚。你要說那部電影催情也好,蓄意鋪陳也罷,但就如說書人池珍熙一開始所說「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部電影。」所以電影也大部份寫實著人生,這也是為什麼我那麼喜歡看電影,在失意或落寞的時候還是要看電影的原因,因為會有惺惺相惜,從中找到一些新方向的感動。

 其實,看完之後,我一直在想應該用什麼方式來寫影評或感想比較好?後來我將影片中的一些話先謄下來,除了上面那句,還包括了「明明是你聲音,是你背影,你用陌生的眼神,讓我沉默....」;「在很久很久以前,妳擁有我,我擁有妳;在很久很久以前,妳離開我,去遠空翱翔,外面的世界很精采....」;「從此以後我就很害怕睡著,害怕在夢裡....害怕在夢裡,每次都要傷心一次,每次都要失去妳一次,妳明白嗎?」以及經典的林見東式發洩「我恨妳我恨妳我恨妳我恨妳我恨妳....跟我走跟我走跟我走跟我走跟我走....」這句。但後來我還是思緒混亂的不知道如何下筆,加上肚子一陣痛,所幸就爬上床先歇著。

 今天身體上的痛好像和往常不一樣,胃部用熱熱的手撫著,還能消去一些疼痛,但是靠近心的地方,其實應該就是心沒錯,卻這麼的持續隱隱作痛起來。用手去揉,心的疼痛並沒有消退,翻個身不要去壓迫心臟,仍然是沒有效果。我當時忽然閃過一個念頭,心若一直痛下去,應該會死吧?!那要是我就這麼死了,我這篇文章該怎麼辦?還有一些沒有作的事,沒有說的話,該怎麼收拾?不過後來心想,要是檢調單位來查明死因,發現我最後一篇文章是2006.3.3的〈如果。愛〉,而且只打了電影上面的對白的話,他們應該也會了解我為什麼而死,也知道我的掛念和遺憾是什麼吧?

 不過就在我要死之前,忽然就被難聽的音樂吵醒了,心想為什麼我的MP3裡會有這麼難聽的音樂,這是我不容許的,於是就起床將檔案刪掉,然後就坐在NB前,開始了這篇沒太多構思的信體式文章。

 老實說,我無法確定這世上到底男人比較愚蠢,還是女人比較愚蠢,而這裡的愚蠢包括了,苦苦等待的愚蠢;被太過光明或太過黑暗的未來所灼傷眼、蓋掉視線的愚蠢;錯過後彼此傷害、重逢又彼此傷害的愚蠢;以及只有現狀,沒有回憶的愚蠢。很多人都是這樣,前人已經有那麼多例子給你看了,還要以身試法的去嘗試,我不知道為什麼?

 還有關於回憶這檔事,為什麼許多人只是讓回憶就只是回憶?或者根本忘了有回憶這件事,尤其在你可以試圖的和回憶接縫起來,可以去改變些什麼,讓現在成為未來更美好的回憶的時候,要讓他再次的溜走?這是我看假裝失憶的孫納(周迅飾)和一直挽救回憶的林見東(金城武飾)最大的感想,「回去未嘗不好,可是我現在就是不想要。」所以兩個愚蠢的人,終究要用遺憾或痛苦來襯托兩人曾經真摯的愛情,才能完美的演出愚蠢這個角色?而這又何苦呢?

藍川芥Aikaw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

  文/藍川芥

  露水從第二片玻璃滑落至第三片玻璃
  光溫潤1的符號,而太陽是今天的,抑是昨日?

  The Czars在清晨六點哼〈Strange〉這首歌
  夏目漱石的《心》剛被風嗅過第二百三十頁
  吹起的緋紅花瓣引領著卡爾維諾
  在我夢醒的時候,走入櫻花片片的街道
  醒時手握棕色髮絲,有兩張電影票的長度
  片名《偶然與你相遇》,髮絲有深海的味道

  男人與女人,走人生的一條街
  再次相遇的破壞規則,是來世的藝術表現

藍川芥Aikaw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春雪化為櫻花片片,便是我們重逢之時

文/藍川芥

 「以前在奈良都的八重櫻,今日在九重宮中盛開著,人心是如何呢?是很難知道的,只有故鄉的花依然飄著昔日的芬芳。淺灘的水流較快,所以被中間的石頭阻隔一分為二,但是終究還是會相會,就像我們的愛情雖然受到重重阻隔,他日還是會再相逢。」

 「愛情雖然受到重重阻隔,他日還是會再相逢」便是電影《春の雪》的中心命題,也是松枝清顯(妻夫木聰飾演),與綾倉伯爵家的掌上明珠聰子(竹內結子飾演)所營構出最濃烈,卻也是最悲壯的愛情。最後他們有重逢嗎?甚至在〈天人五衰〉(《豐饒之海》最後一卷)中,出家的聰子竟然說:「根本沒有這個人,清顯根本沒有存在過」,愛情曾經那樣濃烈,卻也最適合表現疏離。

 這部電影由知名導演行定勳(在世界中心呼喊愛情)監製,劇本取材自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的遺作《豐饒之海》中第一卷〈春之雪〉,可說反映了三島美學思想和全部創作的基本特色,把自我存在的思想,完全融入這部作品,體大思精,文思浩蕩。

 三島由紀夫在現實中,是個悲觀的浪漫主義者;但在另一個國度裡(心靈、夢中、死後的另一個世界),卻可能是個理型的浪漫派人類。《太陽與鐵》中的一段「血流出來,存在也被摧毀;這受打擊的感覺讓存在第一次受到承認,把「看見」和「存在」之間邏輯上間隔彌合了。而這就是死亡。」他認為死亡是他的宿命,也用消解自我的存在,諷刺了現代人的存在。

 電影《春の雪》也包含了悲壯浪漫美學的元素,取景的典雅華麗、運鏡的舒緩詩意,寧靜中蘊含著撼人張力,有夢日記、有白色花瓣飄落手心紅色鮮血,還有愛情的反覆、背逆、濃烈,以及殘忍。當聰子對著清顯說:「如果我消失了,你會怎麼樣?」的時候,我心中猶如被扎了一根針似的,不那麼痛,卻持續疼痛著。兩個卡片分為信物「字卡給你,圖卡給我」的舉動,曾是那麼熟悉;「你的愛情非常幼稚....現在已經來不及了」的聲音,還是會在夢中以列車之姿衝撞,然後呼嘯而過;「很想很像見你」的情緒,也曾承載著愛的花火,在漆黑的靈魂國度裡,燦爛蔓延著。

 看這部電影,我是非常不專心的,因為我正專心於別的想像,別的回憶,別的悲觀或樂觀的平行問話之中。我對自己的愛情檢視;對現實的可能與不可能、現實與殘酷作出打量;我將深厚的愛意從心中拿出來,置放在偌大的黑色空間中的椅子上,一同呼吸;也為莫名的即將到來的不安,找個可能的出口。你要了解到,我已經不是以前的我,如果以前的我難以理解,那麼現在的我你鐵定更摸不著邊;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我們的距離越來越遙遠,我的愛更加的圓潤成熟,也許會到達一種,世人無法匹敵的狀態。我現在可以體會出一點〈假面的告白〉中「我把嘴唇覆蓋在她的唇上經過一秒鐘沒有任何快感。經過二秒鐘,還是沒有任何快感。經過三秒鐘....於是我一切都懂了。」的淒楚美感,於是只能暫且將自我放逐於「另一個世界」中去完整。不過我不可能選擇死亡,也不會悲觀,總是有方法找到出口,而這是我一直深信不疑的,也是對「以死亡警示世人」的三島的致意。

 《春の雪》的結局,聰子選擇出家,我認為她最參透愛,也選擇了唯一能在人間保有愛的方法;清顯結束了短短二十歲的生命,死時不忘將重逢的希望,寄託在紛飛的蝴蝶上,企盼雙宿雙飛於輪迴轉世中。他在「夢日記」中說到:「冬天的最後一場雪在我們身上融化時,感覺到我們的距離似乎變近了。冬天的雪,在春天化為片片櫻花,而這櫻花則是為了迎接下一場冬雪而綻放美麗。有天我們會在櫻花紛飛的瀑布下重逢,我想我們會得到應有的幸福。」電影在悲壯中帶點希望的結束,但我們都知道,三島在後章有他更悲壯的打算。

 德國詩人呂克特的一段話:「我曾經也有過那麼一張沙發,但是那時候我的腿一點也不酸,所以我走了;等我腿酸時,再回頭,那張沙發已經被別人搬走了。」愛情就是在錯過與不珍惜中得到疼痛而知道要愛,不過懂愛的時候往往都來不及了;這是我看《春の雪》的感受,也將三島的精神,將置放在漆黑空間的椅座上的愛的瞬間,將此段話獻給曾經親愛的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藍川芥Aikaw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我只是知道,我愛你,不論對或錯

文/藍川芥

視覺:天將破曉的芒草搖曳
聽覺:像M83的〈Safe〉般低緩的電子樂,但後勁又顯悠揚
嗅覺:夾雜青草香的煙硝味
味覺:苦茶味道的糖
觸覺:明亮的碎玻璃
速覺:有人推的鞦韆

劇情簡介:《變奏曲》(Brothers)

   *     *     *     *

 A.如果不殺了同袍,就無法活命見到心愛的妻子,那你殺不殺他?

藍川芥Aikaw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你能聽見,我心靈裡的聲音嗎?

文/藍川芥

視覺:白色陽光映照淺藍湖水|透明雨水洗滌紅色血液
聽覺:葉加瀨太郎(提琴遊唱詩人),舒眠|Blackmail+Lee Buddah(Indie),重節奏振奮
嗅覺:大片綠色植物加向日葵|前段燒焦而後轉為橘子香氣的香水
味覺:檸檬水|加糖黑咖啡
觸覺:順著秀髮滑落的觸感|天使的光環
速覺:漫步在雲端|明快的滑板高手

劇情簡介:《雨鱒の川》(RIVER OF FIRST LOVE)《最後一次心動》(Off Beat)

 日本/德國;東方/西方;中長景/近特寫;輕管弦/輕電子;緩拍/明快,這兩部電影雖然有著不同的國情背景極拍攝手法,但可以確定的是,兩部電影配樂的精采度與影片本身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且它們同樣是探討與「心靈」相關的題材。有死亡,有重生,有人性的悲哀,但歡愉的氛圍遠遠蓋過沉重的意念,就像《最後一次心動》裡男主角Crash所點的那杯「加糖黑咖啡」般,苦澀中帶點甘甜,那也是他選擇面對的人生。

 看《雨鱒の川》的時候,讓我聯想到了其他日本片的影子,青梅竹馬如《愛相隨》、《在世界中心呼喊愛情》,以及古早的《東京愛情故事》裡的完治和里美;女主角瘖啞則想到了北川的《跟我說愛我》、《Orange days》(也許這樣,所以挑選了同是《在世界中心呼喊愛情》中的女主角綾瀨遙來單綱演出),愛在河邊畫畫的小男孩,讓我想到了《百年物語》裡男主角為松島菜菜子畫的那幅仕女畫,同樣是在河邊完成的;而整天的遊山玩水,《水男孩》絕對可以與之匹敵。許多的聯想加在一起,我們可以發現,青澀的元素、初戀的甜美、心靈的相通、愛情的珍貴,是導演磯村一路所想要傳達的意念。

藍川芥Aikaw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文/藍川芥

 「未來看起來充滿黑暗,其實是因為前方的光芒太過璀璨閃耀,以至於太刺眼而迷失了方向。」

 這是日劇《愛相隨》最想傳達的訊息,也是為什麼我頗愛看日劇的原因,因為大部分的日劇都是「喜劇收場」,而且它又可以比電影呈現更多的末微之處(不像台灣連戲劇愛拖戲又不夠精緻),所以每天看一集,每天都有愉快的心情,每兩個禮拜就又有新的日劇上檔,只要有習慣去觀賞,其實也可以從中得到像電影般發人深省的啟示。

 《愛相隨》與《愛的力量》劇本同出於一人,他們有相同的元素,角色設定平實不誇張(沒有身體殘疾,沒有特殊行業),故事簡單卻具張力,發人深省的對話,底襯浪漫動人的配樂,往往給人深刻印象,又能達到反省自身,重燃信心的效果。

 它是一個關於青梅竹馬,在他鄉相遇住在一起(這種住在一起戲碼太多了,長假、三十拉警報、春浪漫、NANA等都是),然後在生活點滴中發現真愛的浪漫故事。不過,男主角阪口憲二(飾小八)在內心戲的表現上,真的差強人意,完全被戲劇女王松隆子(是瑞穗)給比下去,所以支線故事的鋪陳,反而比主線來得有趣而深刻。

 從夢想成為小說家到名編輯的心路歷程,松隆子將它演得真實而動人,當她下定決心當個編輯,而將自己的小說燒掉;或者說出了「以夢想為追求目標」、「未來是燦爛耀眼的」這幾句話,我發現,年紀越長卻越容易被這種「白開水式的吶喊」所感動。當然,其他配角的表現,西村雅彥(飾不破圭二郎)、千葉真一(飾小說家山崎翔)、長谷川京子(飾央子)等在職場、自我內心、愛情上的詮釋,都也有著「未來燦爛耀眼」的元素存在,所以劇中人雖然多少有生活艱難與缺陷,但內心重建的力量卻很完整,所以這齣日劇真的很陽光勵志,而我也相信,「身邊都是這種人」的環境,是可以自己尋找得到的。

 沒有人相伴的時候,就是靠著許多其他的型態,例如電影、戲劇、音樂、偶像、信仰、書籍等來獲得心靈上的滿足與成長,但我還是覺得,要獲得真正的快樂與人生方向,還要要多接觸人群,而且是接觸磁場相近,能帶給你不同想法,正面的,夠依靠的人。

 戲劇呈現的銀幕,因距離而帶出了思索的美麗線條;偶爾仔細想想,哪個曾經或現在與你靠近的人,其實正引領著你前往陽光燦爛的日子而不自知?像《愛相隨》的小八和瑞穗一樣,到後來他們竟發現,愛就在咫呎相隨。越熟悉彼此也會產生越多的摩擦,無論情人、朋友、家人,忍耐摩擦時的疼痛,勇敢的面對一切,我相信,每個摩擦都可以在信心引燃的極點,產生燦爛的花火。
 


藍川芥Aikaw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國境之南,太陽之西

文/藍川芥(2003.2)

 「這是最後一次寫信給你了,你曾經問過我,為什麼我總是看起來心情很好?因為一個人掃地時,我會把自己想像為清道夫,而且是金牌清道夫,地球沒有我不行,連外星人看到也會豎起大拇指﹔當我在海邊游泳時,我會想像自己在跳水上芭蕾,四周有很多觀眾,還有一位很帥的救生員,如果這時候溺水,也會是一種幸福....你不回信給我,我可以想像你已經不需要我,並且每天都可以過的很快樂,但願春天、秋天,以及冬天,都會變成讓你愉快的夏天。」

 李心潔的音樂偶像劇,由鈕承澤執導,描述一個墾丁女孩(Mango,李心潔飾)與台北的電台DJ(Michael,周俊偉飾)在某年夏天邂逅的故事。整個故事很清新寫實,節奏輕緩,對白雖然不多,但是表情或是情緒的刻劃非常的細緻,這種話外之音再搭配藍天大海的取景,其實給人的感受是更為遼闊並具有想像空間的。雖然結局沒有安排兩個人在一起,但是你還是可以感覺到整個音樂劇的陽光與正面意義,因為Mango就算到了最後在大海邊喊著:「我已經不再愛你了。」但是她的笑容依舊很燦爛、大海一樣的藍、沙灘一樣的安靜,她的內心才是真正沒完沒了的夏天。

 「當你心情非常不好的時候,不妨閉上眼,像是時空轉移,讓自己暫時的飄到另一個國度,一個自己最想去的國度」、「聽說在飛機經過的時候對著天空大聲許願,你的願望就會實現」前面一句是Michael在電台心情不好時對聽眾所說的一串話﹔後面一句則是Mango教Michael讓自己幸福的方式。他們兩個,其實都是能讓自己心情愉快的人。然而相較之下,或者說牽涉到愛情的比重,Mango對於Michael的付出是相對的大了許多。當Michael心情不愉快時,他找上了Mango﹔但是當Mango心情不好時,他卻總能自我安慰,就像《名揚四海》裡的美麗一樣,很陽光、很獨立,雖然他們不求助於人,但也不顯得冷酷孤傲,因為當他們心中又充滿了夏天的歡愉時,他們會主動的將那閃耀的陽光分享給週遭的人。

 總覺得有些人很幸福,因為他們受到的幫助比自己付出的多,自己很羨慕那種模式,但是卻得不到,也承受不起。自己寧願為值得的人付出多一點點,看到對方幸福快樂,自己也會很開心。其實,最幸福的人應該就是那種時時都能調整自己的心態,然後很快樂的去作每一件事的人,偶爾遇到了困難與挫折,自己就像魔法師一樣,變個魔術想像自己在旅遊,想像自己正從事一項很艱鉅但是會很有成就感的事。每一個人都應該修行這道魔法,在北方充滿冬天的孤寂城市,何時能看到每個人的臉就像向日葵一般,在每一個日子中點妝夏天,然後也互相感染這份陽光的氣息?在愛情、友情、親情裡,我正不斷的學習這道魔法,像是剛啟蒙的小孩子一般,要一股傻勁。

 我們的心中,都應該像個藏寶圖,預定個「國境之南,太陽之西」,那是終點,也就是一片藍色大海和夕陽。就像Mango畫給Michael的尋寶圖以及拍立得照片一般,這個地方你可以重複的來,要人陪或者自己一個人都行。在屬於不是原罪的自私當中,讓自己開心並不會獲得任何掌聲,也不會讓別人打從心裡面感動,就像我這麼寫,也只是為了讓自己感動,為自己塑造個沒完沒了的夏天。每個人都是自私的,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則,就如你能在四季裡生存,我想要永遠的夏天,愉快除了自然感應之外,最堅定的便是自我打造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後記:思緒都是可以串聯起來的,包括過去,以及過去的過去。勇敢的想起當時寫這篇的景況,勇敢的面對這接踵而來的一切,原來才知道,失望很容易,而快樂其實也可以很容易。我記得那時候看了兩次,在很高很高的樓層中,想像著很遠很遠的藍色大海,那是一種自我陶醉的想像,也是失去什麼的時候,再快速擁抱什麼的練習。不斷地,不斷地練習,陽光和大海就開始習慣了我們的心緒,我們的心緒也會習慣怎麼傻笑,怎麼邀請夏天的灩儷進駐!

藍川芥Aikaw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